川崎病Z值测算概述的临床意义
川崎病为儿科临床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升高,1984 年日本卫生部颁布冠状动脉扩张的标准为5 岁以下儿童冠状动脉内径>3 mm,或5岁以上儿童冠状动脉内径>4 mm,或冠状动脉某一节段的内径超过相邻节段内径的1.5 倍。但这一定量方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没有考虑到冠状动脉随患者身高、体重及体表面积增加的变化。为了避免这些因素对冠状动脉内径的影响,临床上已采用标准化的Z 值界定冠状动脉内径的变化。Z 值的主要意义在于评价个体位于正常人群的位置。Z 值> 0 或Z 值> 2,表示包含样本中50.0% 或2.28% 的个体;Z 值>+2 或Z 值< -2,表示已超出95% 可信区间,临床上定义为“异常”。2004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在KD 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指南中指出:建议儿童冠状动脉内径超过平均值的2.5 个标准差(Z 值> 2.5)即诊断为冠状动脉扩张,将实测值转换为Z值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Z 值反映了个体相对于相同体表面积正常人群中的位置变量,当与正常参考值的平均数相等时,Z 值=0,高于均数则Z 值>0。Z 值的大小反映了个体偏离正常值的程度。深圳市儿童医院于2012年建立了大样本的儿童正常参考值,样本个体均来自全国各地移居深圳健康儿童,共1631例。同时建立了预测平均数的回归方程式及标准误,为KD冠状动脉病变标准化定量分析提供了诊断依据。也有学者建议:应用Z 值来界定KD 冠状动脉扩张的分级标准,冠状动脉内径2.5<Z 值<5为小冠状动脉瘤、5≤Z 值<10为大冠状动脉瘤、Z 值≥ 10为巨大冠状动脉瘤。
新的川崎病第六版诊断标准指出冠状动脉损害的评估:Z值分数≥2.5SD定义为冠脉扩张。如果计算z值困难,也可采用传统的内径测量来判断。如果测量冠状动脉内径≥3毫米(< 5岁)或≥4毫米(≥5岁)可诊断冠状动脉扩张。
川崎病Z值测算计算公式

声明:本文由网站用户维维发表,超梦电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