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的定调,往往从主流玩家的布局就可以看出端倪,在电商领域,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无疑已成为各家必争之地。
近年来,C2M模式脱离了过去的小众化,一跃成为淘宝、京东、苏宁、拼多多争先搭建的电商模式。
在阿里巴巴,它是天天特卖工厂,是淘宝特价版App;在京东,它是微信购物入口京喜的“厂直优品”;在拼多多,它是拼工厂的“新品牌计划”“新品牌联盟”。在一二线的中产阶级用户眼中,它是必要商城和网易严选。
电商巨头们希望,能通过超亿级消费行为数据以及海量大数据对用户个性化需求进行精准洞察,为工厂提供有效的定价以及产品开发建议,做更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
(图片来源:运营研究社)
9.9元包邮,商家赚钱吗?
每每在各大电商平台上看到2.9元20卷垃圾袋,5.9元两个收纳箱,9.9元12包抽纸,还全部包邮到家,一定有不少消费者不禁感慨,商家这么卖,赚的了钱吗?
事实上,9.9 元包邮或者价格更低的产品,本来就这么便宜,商家并没有亏本在卖。
我们之所以能在各大电商平台看到这些“价格感人”的商品,正是因为其背后的——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r)供应链。
C2M指消费者直接面对生产商,因为砍掉了中间所有的渠道链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供应链简化成“生产-物流-消费者”,渠道成本大幅下降,它的终极使命是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反向定制产品,实现按需生产的零库存模式。
以淘宝特价版 App上的手机钢化膜为例,过去 1 元钱出厂的手机膜,因为有各种中间商,用户可能会花 3 块钱才能买到。
淘宝特价版 App 相当于把海量的消费者们(也就是 C )集中到一起,然后带着他们找到厂商(M),问:“我这有 6000 万消费者(淘宝特价版App下单量预估),你能不能保证品质的同时,给到我们的消费者 0.7 元一个手机膜?
作为交换,我会告诉你我们的用户都需要什么,你可以按照我们的需求生产,这样不至于造成库存积压。”
制造商想了想,觉得完全可以接受。因为在 C2M 模式下,厂商会节约包括但不限于寻找消费者、库存积压等成本,而这些成本足以覆盖被砍掉的 0.3 元钱。
而在传统的电商模式下,商品从“诞生”到消费者手里一般会经历复杂的过程。比如一瓶洗发水,工厂生产出来先入库,随后运往各分销店仓库,再到批发商手里,最后到达超市或小商店零售终端。
这样可能会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一边是消费者买不到好货,或者说买不到便宜好货,另一边是厂商库存积压,严重点的可能直接倒闭。

借助C2M进军下沉市场
市场的变化以及整个供应链开始具备应对变化的能力,使得C2M在近两年大规模兴起,从而进一步挖掘消费者的消费潜能。但这只是电商平台构建C2M模式的原因之一。
另一层原因在于,电商希望通过C2M进一步打通下沉市场。市场下沉一直与低价捆绑在一起,而C2M工厂直连消费者的销售模式是实现低价很好的方法。
以电商平台上击穿消费者心智的必争品类——纸巾为例。
靠着拼多多的流量支持和数据指导,丝飘、可心柔、植护都成为了被拼多多捧红的纸巾品牌,2018年销售额都过亿。
在纸巾成本结构方面,2019年可心柔曾公开过数据:就其爆款单品“竹浆本色”举例,28包规格的售价为29.9元,每包纸巾物流费用为0.125元,生产成本为0.91元,净利润为0.032元。也就是说,每单仅不到9毛钱的利润。
“原先卖1000万元的时候,利润要到10个点才能生存,做到1亿元的时候,1个点利润就可以生存。”丝飘董事长钮广兰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曾透露。
“凭着低价爆款几个亿的体量,不论原材料、合作商、物流,谈判的空间大了很多,成本进一步压缩成为可能。规模优势起来后,成本与效率均明显改善。”
除拼多多外,淘宝、京东近期都在加大对C2M的投入。3月26日,淘宝对外发布C2M战略,推出了淘宝特价版App,超级工厂计划和百亿产区计划三大支柱。
4月20日,京东旗下社交电商平台京喜推出产业带厂直优品计划,面向下沉市场,为大量工厂型、农场型商家和外贸型企业搭建高效的线上销售系统。
但是在制造商资源整合上,各平台在不同细分行业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
各工厂不仅要考虑平台AI技术的成熟度,以确保合作平台能够为自己提供精准的消费需求,还要考虑平台在其细分行业是否能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力。比如,处于3C赛道的工厂可能更愿意与京东达成合作,处于服装品类的工厂会更倾向与淘宝合作。
无法否认的是,C2M已经成为电商巨头们进军下沉市场的“催化剂”。不过,C2M模式真的能顺利走通并引发消费者更深层次的消费需求吗?

C2M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C2M模式在电商行业诞生已久,必要商城创始人早在2013年就已经提出这一概念,为什么该模式直到现在才正式走红呢?
电商分析师庄帅解释道,“第一,当下个性化消费兴起,消费者对商品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第二,电商平台具备了个性化推荐的能力,以此可将有同类喜好的消费者归集起来,从而形成反向定制(常见的预售模式)。
第三,生产端能够及时响应这种需求。以前标准化、大规模的机器化生产和个性化需求是冲突的。如今工厂在柔性化生产方面取得一定的进步。”
尽管整个电商行业对C2M展现出极大的热情,但距离构建起真正的C2M模式还有一段距离。
C2M渗透下沉市场,去除中间商的传统被优先保留下来,这造成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许多社交电商平台上,有很多打着C2M旗号的“厂价”产品在销售,时光仿佛回到了20年前电视广告上“厂价直销”的单纯年代,但这并不是真正的C2M,而是伪C2M,没有逆向需求反馈,没有设计深度参与,没有个性化定制。
在过去,电商平台迎合中小企业卖货的需求,搞出“拼单”之类的模式,偶尔搞出爆款,确实提升了直观上的销售数字,然而,单纯以“卖货”为导向,时间久了,为了争抢存量市场,产业带商家就只能陷入成本战、价格战的泥潭,那些单纯以低价为标榜的平台不可能真正解决产业带商家的长期问题,反而只能加剧低端竞争和恶性竞争。
C2M必须去伪存真,不仅是一个商业问题,也是一个产业问题。电商与制造企业的协同生态必须从老玩法的存量博弈、恶性竞争中走出来,通过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升级改造,找到C2M低价高质带来的电商消费增量。
真正的C2M至少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反向数据反馈与柔性供应链。
先说数据反馈,真正精确的反馈需要平台定期更新消费者数据,并利用数据与工厂共同设计产品。但在实际操作中,平台往往无法做到实时、精细的数据反馈,最终的生产设计仍然主要把控在工厂手上。
另一个柔性供应链则是指工厂的设备与机械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可以通过分解生产流程,快速反应制作小批量订单。但实际操作中,多数工厂并不具备柔性供应的能力,而是通过人为提前预留产能,营造出柔性供应的假象,实际的供应链灵活性及生产成本均无显著提升。
目前C2M的伪命题并不代表这一模式存在问题,深究之下,更多是技术与数据的阶段还未到达这一模式爆发的节点,或许不久的将来,这一极简供应链的反向定制模式,真的可以实现低价高质的完美结合。(来源:运营研究社、新零售商业评论、子弹财经、同花顺财经)
声明:本文由网站用户月月发表,超梦电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