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创业大街正吹着寒风。我在车库咖啡小坐,虽然还有外地初来的创业者来搭讪有没有遇见投资人,但车库咖啡创始人苏菂如今自称的新身份是“博物馆看门大爷”,他对《天下网商》记者说:“参观者多,创业者少。”
创业博物馆于9月中旬悄然迎客。2011年4月7日,车库咖啡开业;2018年3月22日,苏菂发朋友圈声明,他已退出车库咖啡,下一步他计划把所持有的价值约1亿多元的车库股份捐赠给中关村人才协会(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以NGO的形式做一个记录创业者历史的博物馆。
创业博物馆头顶瀛海威时空logo,脚踏四通基石,左边一扇金山1988年创业之初的小黄门,右边一扇联想诞生于传达室之时的暗红色的门,当然这四件都是复制品。苏菂说,如此混搭,为的是留下历史,希望年轻人来到这里有所思考。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当年占据中关村总产值半壁江山的四通,90后创业者已经很少有听说了。

创业博物馆大门
三十米外斜对面即是七年前苏菂一手尽心创办的车库咖啡,四层小楼依旧,不过这一切再也与他无关。“明明一流的精神旗帜却被做成了二流的商业,我不玩了。”他在朋友圈写道。
现在要做的,在他看来是等七老八十了回忆时都感到了不起的事,那就all in 去做。今年苏菂刚踏入不惑之年。
事了拂衣去,说的不是功成名就,而是精神面对物欲侵蚀和复杂商业世界剧变时最后的抵抗。
二次别离
为什么退出车库咖啡?苏菂谈了两点。 一是车库旗下的孵化器运营管理公司、教育咨询公司、投资管理公司等都做的还可以,估值基本都在1个多亿,但核心精神丢了。 二是他在研究了宗教和世界上的百年企业后发现,能够长存的组织形态一定有精神层面的东西在支撑,尤其是商业,更需要一名领袖式的人物全心全力为之投入,并解决好传承和利益分配问题。而他的能力和心态都不足以用商业的方式做好它。 做商业心有不逮,那么构建一个精神家园也是个优质的理想寄居地。苏菂的另一个创业项目“You+国际青年社区”,他在其中的身份已变更为顾问。 苏菂对创业博物馆的思考,第一部分是科技编年史,把过去30年间对科技有贡献的企业,包括被人遗忘的企业,统统刻在青石板上;第二部分是老物件、创新产品和影像;第三部分则是创业故事,这里只求打动人,无关成败,亦无关大人物小人物。 目前创业博物馆三大部分的内容还在不断完善中。老物件的陈列,如apple2电脑、磁带、录像机、声卡、汉卡等等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这些老物件主要来自苏菂本人收购和收藏家捐赠,据苏菂说他在这上面已投入三四百万元,不过他仍感到惋惜,“能收来的都不是最好的,很多好东西花钱都收不到了。”
创业博物馆展出的apple2电脑

车库咖啡大门
车库往事
2011年车库咖啡开张时,创业大街还叫海淀图书城。在电商的冲击下,图书城破败萧瑟,人迹寥寥,倒是再早几年前冒出来的餐饮店、小贩摊点等业态,增添了些人流。 车库咖啡是全球第一家创业主题咖啡馆,2011年9月的一天,中关村管委会领导前来调研,苏菂提出了改造海淀图书城为早期创业投资一条街的建议。 双方想法不谋而合。2014年6月12日,这条只有220米的短街正式挂牌:中关村创业大街。 据产业园区行业新媒体“园区界”报道,园区界曾与中关村创业大街策划人交流,对方表示他们当初选址于此就是因为苏菂——车库咖啡的灵魂人物在这里。苏菂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美国一家孵化器的创始人来创业大街参观交流,直呼“不可思议”,这事在美国至少要干二十年,中国政府执行效率高,两三年就把这条街变成了创业大街。 创业大街最辉煌的时刻却在苏菂离开以后。 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
2015年,大批正在创业的年轻人聚集在车库咖啡

夜间在咖啡馆歇息的创业者
精神家园
三年前苏菂突然离开创业大街,但这不代表他对车库从此就置若罔闻。 苏菂告诉《天下网商》记者,三年来他一直在思考一个有车库精神的模式和方向,他还考虑过在车库咖啡内辟出块空间来,建一个小型的记录中关村创业历史的博物馆。 他的离场也带走了一批车库老同学。李新义于2012年从西安来到车库咖啡,在他心里,曾经车库就是他的家,苏菂是大哥。李新义长年泡在车库咖啡,一面启动自己的创业项目,一面同两名在车库认识的创业伙伴做互联网公司猎头的工作,赚点生活费。他早已习惯这种生活,不过如今他更喜欢来创业博物馆。 今年年初,还有多名车库老同学来找苏菂。他们都说,车库的人情味儿少了,苏菂这才决定重启办创业博物馆的计划。 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得到诸多朋友的支持,如今创业博物馆内刻着四十名初始捐赠人的名字。“我找到了一个100倍于车库曾经精神的模式和方向。”苏菂说。 另一面,车库咖啡旗下的孵化器、创投、咨询等板块正在往精细方向发展,孵化器向全国扩张。2018年3月19日,苏菂宣布退出车库咖啡三天前,“车库咖啡”搜狐号发布了一则招募车库咖啡孵化器城市合伙人的公告,文中提到,孵化器的功能是“挖掘和整合创业者、政府、产业、资本、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社会资源,打造高成长性的创新创业平台”。 金钱永不眠。 创业大街车库咖啡内已不复往日人满为患,店里的人说,用于路演的LED屏已很久没有打开使用过。距车库几十步之外的3w咖啡馆,收银台前也看不见排长队。资本寒冬去了又来,创业咖啡热了又凉,惟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喁喁前行。 时代变化太快,如今徐小平、雷军等投资人已站到台前,各大投资机构纷纷成立投研团队,抢占先机。如果说当年创业咖啡热起来凭的是极客精神,今天创业进入专业化时代,顺其性,应其时,有商业模式的项目才能赢得投资者青睐。苏菂似乎未看清这一点。 车库精神过时了吗? 苏菂常常感怀于90年代初那批企业家,比如他的朋友、创业博物馆捐赠人北京联众总裁鲍岳桥。90年代从事UCDOS开发时,鲍岳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花了1000块钱,在《电脑报》投放了八分之一版广告,没想到收获了总额2万元的邮局汇款单,那种纯粹的、发自内心的高兴在今天的创业者脸上是很难看见的。苏菂说,那一代企业家更看重产品能产生多大的社会价值,能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至于金钱——那只是创业的附属品。 还在运营车库咖啡时,苏菂曾拜访北京龙泉寺。他感到意外的是,进龙泉寺不收门票钱,烧香免费自取,中午还提供免费素斋。一段思考后,苏菂顿悟,龙泉寺看似所得甚少,却收获了有缘人心灵的归属,也获得了诸多社会资源,从三间小房子发展为大寺庙。 在220米的创业大街上,生生死死反复上演,苏菂见惯了太多。如今他借鉴寺庙的思路建设创业博物馆,希望建成一个追求精神极致的处所。 “建设这里,希望能够为我们回忆曾经的历史,也希望能够留下现在年轻人的样子,也希望这里能成为创业者的精神家园,更希望能够守护这些精神的存在,希望到这里的你能有所获得,有所思考。” 我还是不可免俗地问,创业博物馆如何可持续发展? “心在就一定能找到方法。”苏菂回答。声明:本文由网站用户竹子发表,超梦电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