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东国营交家电
京东故事的方方面面,早已为人熟知。中关村卖场起家的刘强东,以自营3C数码起家,价格战斗当当、国美、苏宁,又在一片质疑声中自建物流体系,成为中国员工数最多的互联网公司。 京东的忠实用户大多来自一二线城市,选择京东的理由大多看重了自营服务的品质,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配送,物流和商品有保障,并愿意为这份方便支付更高的溢价。 在线下时代,要寻找这种购物中的“安全感”,消费者会选择到国营商店。记忆中的国营商店,水泥地一尘不染,货架上的电视机、收音机井然有序,售货员在柜台前忙前忙后。 “资金雄厚、渠道畅通、商品集中、信誉高”,1990年,天津百货大楼副总经理回金恒曾这么总结国营商店的优势。这四个字,如果用来形容今天的京东,也恰如其分。 对京东来说,更准确的描述是国营交家电商场。 交家电商店是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业态,专营自行车等交通及家电类商品。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出现了一批专业化门店与综合百货商店分庭抗礼,互补竞争的流通渠道格局。京东崛起过程中屡被提及的对手苏宁,最早就是南京宁海路上一家名为“苏宁交家电”的小店。

阿里巴巴:从小商品市场到商业房地产
1982年11月,义乌县“稠城镇小商品市场”正式开放,市场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第一次正式明确认同农民商贩和专业市场合法化。 小商场的第一张营业执照被发给了一个叫冯爱倩的农村妇女,50岁的冯爱倩曾在饭店工作,但工资微薄,完全无法养育老母亲和5个孩子,只能通过摆摊卖纽扣赚钱。小商品市场开放第一年就迎来了1000多个冯爱倩这样的商家,此后这个浙江的山区小镇成为中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1999年喊出“天下没有难做生意”的阿里巴巴,便是把义乌的生意搬到了线上。“免费三年”的淘宝,最早吸引的也是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的个人商家,在线下时代,他们背着大包小包的商品,穿越中国的大小城镇,在市集上售卖从沿海地区批发、进口的商品。 很快,当中国的中小商家们撑起了淘宝的流量之后,阿里巴巴决定要从小商品市场转型为“线上购物中心”,以顺应中国城市化的轰轰烈烈进城。 天猫的首任总经理黄若应该还记得天猫成立的那个下午。他照常走进时任淘宝总裁孙彤宇的办公室,商量淘宝商城的模式和框架。在构想中,淘宝商城是一个以品牌商为主要卖家的B2C平台,对应到线下就是购物商场。 黄若是有深厚零售背景的经理人,历任易初莲花、万客隆、天津家世界等企业总经理,执行副总裁等职。黄若等线下零售巨头高管的加入,是阿里巴巴变革的信号之一:阿里正在从过去的小商品市场,逐渐演变为美国式的百货商城。 在构建淘宝商城(天猫前身)时,黄若一并把线下商场“佣金收入”的盈利模式引入了淘宝商城,即按照品类交易百分比的提成向商家收取佣金。 天猫的佣金收费模式和“消费升级”战略也将成为日后蚂蚁金融、阿里云等业务孵化的现金牛。例如,服装类目的佣金率为5%,商家每完成100元的销售额,就会给阿里缴纳5元的服务费。 在黄若等人搭建完“淘宝商城”离开阿里后,时任淘宝CFO的张勇接管了淘宝商城。从美国百货商场“感恩节大促”、“圣诞打折季”汲取灵感,张勇组织了淘宝商城的第一届“双十一”,凭借五折的力度,淘宝商城当天交易额一举突破5200万元。凭借“双十一”的战绩,张勇在2011年被任命为淘宝商城总裁,也奠定了淘宝百货商场的底色。 如今,消费者打开天猫,时刻能够找到百货商场的痕迹。富丽堂皇的商场中,遍布分门别类的服装、美妆,宝洁、Olay、NIKE、优衣库、阿迪达斯等知名品牌错落分布。 “做电商平台,汇聚大量的买家卖家,协助双方把交易做成做顺做大,这其实就是商业房地产的生意”,在回忆这段过往的时候,黄若认为,阿里巴巴最后成为了一个“线上商业房地产”。阿里巴巴前几年轰轰烈烈的“新零售”战略,重点之一便是线上百货商场“天猫”与线下实体百货商场的融合互动。

拼多多:市井、胡同、集市
在10年前的那个命运分叉口,淘宝的创始人孙彤宇一手参与组建起日后“杀死”淘宝的淘宝商城。以淘宝为代表的C2C业务逐渐边缘化,淘宝成为天猫的主要流量来源。 许多年后,孙彤宇又再度成为拼多多的天使投资人之一。命运转来转去,曾经孙彤宇拥抱的中小商家,又在拼多多上找到了新的家园。 拼多多以做农产品起家,在发展为平台模式后,最早入驻的正是被阿里遗忘掉的产业带工厂和中小商家。 说回拼多多。粗略划分,拼多多的发展一共有三个大的阶段,第一是通过农产品和拼团模式积累用户;第二是以“0佣金”、“低成本”的平台模式吸引产业带商家,将性价比商品扩充到全品类;第三是以“百亿补贴”为跳板,引入品牌商品吸引“五环内”人群。 三个阶段的发展在拼多多身上形成了混合、复杂的特质。 首先是一以贯之的市井平价气质,从水果生鲜到大牌美妆、鞋服,还有9.9元的t恤、卫生纸、洗衣液,恨不得全世界知道自己便宜。连SKII、Switch等大牌也难以幸免,来了先补几百元。 其次是拼团社交的鲜活气,城市办公室白领、广场舞天团、大学宿舍的姐妹基友,一起薅羊毛。最后是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兼容并蓄,拼小圈里艺术家既买小零食、大樱桃,也买摄影集。 主妇和厨师在菜市场找应季食材,空调房里的都市富士康工人在拼多多感受四季。春季的橙子菠萝、5月的杏子、大樱桃,6月的芒果、荔枝,7月的西瓜…… 之前有媒体用“烟火气”概括拼多多,“和“烟火气”相关的内容,高频词是:路边摊、夜市、档口。其共同点是,得带钱,出去溜达一圈儿总得买点有的没的。”
(1)组织门槛和营商成本最低,有货、有人即成集。 (2)商品顺应人的需求走,追求结构性丰富。 集市因消费者聚集而生,有集市的街道,必定也是城市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因此,集市上的商品自然会顺应人的需求而存在。一方面,集市的商品服务品类丰富,几乎可以满足你的一切需求,从衣食住行到娱乐游戏,另一方面,单一品类商品多数追求“爆款”,而不是长尾小众商品。
(3)集市的核心生命力提供了“社交”、“娱乐”的第三空间,而不是纯粹的买买买。 孤身一人逛集市此前曾被评价为最孤独的体验,这也反映出集市的真实生命力在于“和好友一同边逛边玩”,比起购物中心,集市满足的是社交、娱乐的需求,购物只是社交和娱乐的实现形式。
(4)集市生意的核心逻辑是薄利多销,因此,集市商品普遍更追求性价比而不是品牌溢价。 集市做的是薄利多销的生意。在香港、上海等大城市的集市上尽管也会有大牌商品的店铺,但即便显赫如SKII、兰蔻,在庙街的莎莎里,也抛去柜台的华彩,乖乖列队化妆品货架。 从平均数来看,集市大部分商品追求的仍然是性价比。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能找到最多的就是售卖水果、蔬菜、香料等日常生活所需的集市。这也意味着集市业态中,追求的复购率高,黏性强。 在京东、淘宝将纯线下零售的场景搬迁到互联网上后,拼多多是将传统线下集市的场景复制到了线上,借助算法推荐、社交拼团、游戏产品等模式,成功在移动互联网上复刻了一个“线上集市”。 在集市拼多多里,消费者可能会遇到一个刚刚学会网上卖货,就把农产品搬上来卖的农民,也可能会遇到摆在货架上的大牌化妆品。这种广谱的商家分布,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商品的选择。可以买云南山区9.9元的洋葱,也能买到带健身环的日版Switch。 社交+娱乐+性价比的三重属性,保证了拼多多作为线上集市的流量和拓展性。拼团实现了消费者和朋友们逛起来的线上社交,绝对的性价比降低了购物的门槛,最后,多多果园等小游戏,则提供了在购物之外的娱乐。 透过集市的逻辑,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拼多多的日均在途包裹数能够在五年就达到6500万以上。 以此前中国的集市数据为例。1978年,中国首度开放个人贸易之后,中国的集市数量在一年之间达到了3.3万个,并且以每年增加1万个的速度向前发展,仅仅两年后,中国各地成规模的集市数量就将近6万个,占中国社会零售总额的10%左右。 在多种零售形式里,集市是离普通人、离生活更近的业态。低门槛+社交+性价比的组合拳,使得集市在几乎每个人群聚集区都会自然产生。 当然,集市的模式也带来了拼多多发展过程中的不少问题。首先是低价商品带来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其次,是缺乏购物商场一样的信用背书,消费者的挑选成本较高。

如果互联网是一座城市
直到今天,家电商场、批发市场、购物中心和集市仍然在城市、乡镇中广泛存在。多种业态并进发展,满足着消费者不同场景的需求。人们既需要国营交家电质量、服务保障,又需要百货商店的繁华,还需要街头巷尾的人间烟火和平价水果日用的小确幸。 如果互联网是一座城市,居民们需要京东的物流服务保障,需要淘宝、天猫推出的时尚新品,也会需要拼多多提供的性价比好货。 看不到不同业态之间的差异化服务,这些差异场景对消费者的价值,就会陷入“敌我对立”的心态之中。 商业发展的主旋律始终是效率和规模。飞机、火车、马车都是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工具,区别在于速度、引擎、舒适度和载客量。在与消费相关的领域,商业的正义是为消费者提供更低的价格、更多的选择、更好的服务。 因此,当日常消费的全部场景完成线上化,接下来,才是一个全新的、电子商务的新时代到来。声明:本文由网站用户香香发表,超梦电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