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种共振式是什么意思?详解共振式书写规则

接下来就是争议很大的共振式问题了,很多老师教材都认为VBT+MOT可以代替共振论,不过因为共振论作为Lewis式的补充,能把很多抽象的计算化学结论和实际测定结果具体化,所以这本书里还是介绍了,但作者拿了很多例子”打脸“共振论。很多基础有机书上的案例和考题在本书中有新的解释,但考试的时候还是请尊重教材和题库吧。我记得当年有个助教拿文献教有机的老教授讨论,并希望加入金属有机之类的新内容,结果老教授说了一句:“学科基础内容教的是传统和文化,不是科学。”

本篇重点和总结:本篇还是没有什么重点,主要是共振论,但作者显露出了对共振论的厌恶,举了两个不利于共振论的例子——丁二烯C2-C3键长问题和肽键共振式问题。本篇和介绍了极化率的概念。

1.1.2 共振

共振结构。例子:苯的C-C键键长平均化现象、乙酸根离子氧原子电荷平均化。但注意共振不一定平均,硝基苯、2-丁酮这类化合物电荷分布明显不平均,为了解释这个问题而提出的各种理论就不谈了,意义不大。

共振图表明有的电子是分布在许多原子上,而并非仅按照某一个共振结构分布,这种现象称为离域。一个分子的共振结构越多、这些结构越合理,则分子就越稳定。共振贡献的稳定能称为共振能或者离域能。有共振结构的分子更加稳定的原因就是离域效应。离域能可以通过对照实验计算出来,离域的最简单模型就是一维势箱和环势箱,这些模型建立在薛定谔方程的解上。

一维势箱的一个结论是如果电子允许占据的空间越多,它们的能量(动能)就越低,体系就越稳定,虽然这是一个基本模型,但这些推论是可信的。

因为在机理书写上会用到,合理的共振式书写还是很重要的:

基本要求:只要电子被允许移动,原子核的位置永远不变。Lewis 结构可以使每个原子有最大数目(比如第二周期元素为八个)或者少一些的电子。

合理性::原子满足惰性气体的电子构型、形成最大数目的共价键、最小数目的相似电荷、非相似电荷尽量靠近、负电荷置于电负性强的原子上……

有机化学种共振式是什么意思?详解共振式书写规则

共振论的现代讨论——肽键

传统的共振论模型如下:

有机化学种共振式是什么意思?详解共振式书写规则

B结构告诉我们,C-N之间由于共振导致有”双键特性“难以旋转,N上的形式电荷使N上的氢更容易形成氢键。

有机化学种共振式是什么意思?详解共振式书写规则

但现实中,实验发现反式的肽键更稳定,这是因为键偶极导致的。

有机化学种共振式是什么意思?详解共振式书写规则

也就是说N上有部分正电荷的推论是不正确的。现代计算方法可以对分子和电子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修正了之前的共振论结果。经典共振模型预测平面酰胺中的C-N 键具有双键性质, C-O键则具有单键性质。因为C-N 键在旋转90度之后共振被破坏,可以预测在这种垂直的情况下C-N 键将变长,而C-O 键将变短。计算化学结果显示,在旋转后C-N 键确实变长了,但是C-O 键的键长却基本没有变化。此外,由计算得出的典型酰胺键上的电荷分布也不支持共振结构B 。酰胺上的N 并不比氨基上的N 带更多的正电荷,酰胺上的O也不比酮羰基上的O带更多的负电荷,所以共振式B几乎是不可能的。酰胺上的C 带有相当数量的正电荷,和酮羰基的C 一样。新的共振结构式:

有机化学种共振式是什么意思?详解共振式书写规则

这个共振式还能解释为什么肽键形成氢键倾向强。

1.1.3 键长

之前主要讲的是键角和基本化合物构型的问题。键长作为一个基础参数也非常重要,围绕键长展开的问题非常多,因为键长和反应性相关。改变键长通常比改变键角难。因此,了解一些标准键长是有用的。因为如果某些键的键长明显偏标准值,就表示分子内存在很大的张力或者这是一个非标准键。此外,键长也用来计算键和分子的偶极。

有机化学种共振式是什么意思?详解共振式书写规则

有机化合物中键长的基本规律:

多重键比单键短。一个经典例子是芳环中的CC键键长在单键和双键之间,这是共振论合理的证据之一。

参与成键的原子的半径越大 ,键就越长。通常使用三种不同的半径去衡量原子的大小

共价半径是两个相同原子成键距离的一半。例如乙烷中的C-C 键长是1.54A ,因此C 的共价半径为0.77A 。

离子半径是原子在各种盐的晶格中测得的半径。该半径与离子的电荷相关,随着正电荷的增加半径变小,随着负电荷的增加半径变大。

van der Waals 半径则衡量位于共价键中的原子其周围电子云的有效大小。这种半径通常由对晶体中不直接成键的原子之间的堆积推导得出,它有效地确定了原子或基团的位阻大小。

杂化轨道中的s 轨道性质越多,键长就越短。这个规律再一次证明了s 轨道比p 轨道更靠近原子核的事实。例如,1,3 一丁二烯中的C2-C3 键(1. 48Å) 比一个典型的烷烃单键(1. 54Å) 短得多,有一个很容易想到的解释是C2-C3由于共轭效应导致含有部分双键成分。

有机化学种共振式是什么意思?详解共振式书写规则

但看上面键长表左边第三四行的数据可知,共轭的影响很小,共轭对该体系影响不大的另一个证据是该键的旋转能垒仅在4~5kca l/ mol 的级别。

1.1.4 极化率

极化率主要在拉曼光谱和介电学中讨论。极化率作为一个可测的属性,曾经有一个重要用途是评价软硬酸碱理论中酸碱的软硬。

体积小,正电荷数高,可极化性低的中心原子称作硬酸,体积大,正电荷数低,可极化性高的中心原子称作软酸。将电负性高,极化性低难被氧化的配位原子称为硬碱,反之为软碱。

软硬酸碱理论是一个半定量规则,纵使有人拿MOT做解释,还是被很多人鄙视,有机中电荷一般较少,中心原子多是碳,所以想用软硬酸碱规则的地方基本都可以用极化率概念代替,相当于”高级词汇替换“吧。

有机分子的极化率主要描述分子电子云对电场作出的响应。电子云响应外部电场发生扭曲的能力就称为极化率。一旦发生这种扭曲,分子中通常会产生诱导偶极,这种偶极会叠加在分子中已经存在的永久偶极之上,影响分子的物理性质。

有机化学种共振式是什么意思?详解共振式书写规则

分子的极化率定义为一个单位的电场梯度所能诱导的偶极大小,它的单位是C·m²/V,相当于体积m³。通常电子占据的体积越大,这些电子就越容易被极化。

规律:沿着周期表中同一行从左至右,极化率递减。这个规律在原子极化率(C>N>O>F) 和分子极化率(CH 4 >NH3 >H2O) 中都是明显的。电负性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那些将自身电子吸附得很紧的原子不能被极化。一个例子是水和甲烷,水分子是一种极性很强的分子,它有很大的偶极矩。但是甲烷分子比水分子的极化率要高得多,可以推知,烷烃分子通常是最容易被极化的一类分子。因此尽管水分子作溶剂时会提供一个很强的极性环境,但在电场下烷烃和其他疏水溶剂更容易被极化。

沿着周期表中同一列从上至下,极化率显著增加。这条规律很好理解,因为”电子占据的体积越大,这些电子就越容易被极化“。具体例子如S>O , P>N, H2S>H2O。该现象解释了上一篇笔记的一个问题。碘I和碳C的电负性相差不多,但是在类似SN2 和E2 的反应中, C-I 键比C-Cl 键的更容易反应。对于这种例子,通常会用C(δ+)-X(δ-)极性键强弱来解释,但是C-I 键的极性并不强。正如静电势能面一节中提出的,在反应过程中分子和电子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用反应物的基态来解释反应特性是不够的。在SN2 反应中,当一个负离子亲核试剂靠近C-X键时,它能诱导产生很大的键偶极,当X 的极化率较大时尤为显著。因此,-I的极化率弥补了它电负性弱的不足,因此C-I 键比C-Cl 键的反应特性更强。(另外一个解释是离去基团的离去倾向强弱。)

这里有一个反直觉的点,一般人的直觉是烯烃比烷烃更容易极化,但是根据上表中乙烷乙烯乙炔的数据来看,事实恰好相反,这一点可以用电负性理论解释,含有电负性更强的sp2 碳原子的烯烃和芳烃 比 只带Sp3 碳原子的烷烃更难极化。

1.1.5 总结:关于有机结构的简单化学键模型中用到的概念

杂化:原子为分子中的共价键的形成提供成套的杂化原子轨道。连有四个配基的碳原子为Sp3 杂化,连有三个配基的碳原子为Sp2 杂化,连有两个配基的碳原子为Sp 杂化。

σ 键和π 键:两个原子的杂化轨道在原子之间发生重叠便形成σ 键。相邻原子上的p轨道之间的重叠形成π 键。这些定域键由成键和反键分子轨道组成,其中只有成键轨道被电子填充。这种成键方式是一种价键理论概念,每个键离散而且定域地位于相邻原子之间。但是轨道的设置却应用了分子轨道理论中的概念。

共振:对于某些分子,单个的价键结构不能正确地描述它们的成键特性,因此需要共振概念。共振式显示了一个结构中电子排布的各种可能方式,其中的每一种方式都对分子的成键有贡献。共振结构也可以用来发现各种官能团的电子结构的微妙特征。

电负性和键极化:电负性大的元素将电子拉向它们自己。这样就将极性引入到共价键中,因而产生键偶极和分子偶极。

诱导:通过诱导效应可以感应到数个键之外的电负性和极化效应。

极化率:极化率反映了某分子中的电子在另一个趋近分子的影响下可以被扰动从而偏离标准位置的程度。极化效应对于理解溶剂的性质和许多反应模式非常重要。

立体位阻:两个或者更多基团由于填充轨道之间不利的静电排斥作用而倾向于互相远离。

声明:本文由网站用户维维发表,超梦电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9月4日 14:09:30
下一篇 2023年9月4日 14:12:1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