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用品和非耐用品的区别是什么?耐用品的需求弹性是什么?

核心事件

美国消费数据的各相关指标近期呈现钝化趋向。由于以实际个人消费支出(Real PCE)衡量的个人消费是解释美国实际GDP增减的重要指标,且占比一直稳定在近7成,因此判断作为高频数据的RPCE走势显得尤为重要。

核心观点

(1)从趋势上来看个人可支配收入—而非通胀或通胀预期—是决定个人消费支出的决定因素。不包含近期异常值的趋势拟合线的解释力度达到98%,大约78%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可转化为个人消费支出。如果我们把2013年-2020年4月的拟合线作为长期趋势线,可以计算出下一期的实际个人可支配收入(即2021年9月,下同)大约为15.62万亿美元;相对应地,同样可以计算出下一期实际个人消费支出大约为13.72万亿美元,零售销售大约6000亿美元,个人储蓄大约为1.61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实际个人消费支出环比+0.2%,同比+5.8%的变化,零售销售环比-3.1%,同比+9.1%的两大变化消费度量指标在环比层面有所分化,意味着零售销售近期的钝化或得以延续,而实际个人消费支出近期的钝化或迎来反转。

(2)通胀对个人消费支出的影响则要复杂得多。“通胀会刺激消费”的观点以及“通胀会抑制消费”的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再叠加联储对通胀数据的态度也存在模糊性,市场对通胀数据的反应也较难整齐划一。我们认为,当前至少包含以下四方面传导机制,让认知通胀对个人消费支出的影响变得更为困难,且这四方面传导机制都与本次新冠冲击特有的冲击模式有关:

a) 通胀屡创新高,通胀预期却显露磨顶迹象。更高的通胀会抑制消费,更高的通胀预期则会刺激消费,两者的震荡中枢都大约为2%,但通胀预期的标准差更小,粘性更强。当前通胀虽然屡创新高,但通胀预期却显露磨顶迹象,体现粘性化特征。这使得高通胀无法转化成高通胀预期,从而对当期消费形成了抑制作用。

b) 更高的名义薪资增速,会产生“货币幻觉(Money illusion)”。更高的通胀伴随了更高的名义薪资增速,由于“货币幻觉”的存在,且正如(1)中所述,从趋势上来看个人可支配收入对个人消费支出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预期中更高的名义薪资增速,反而会对当期消费产生刺激作用。

c) 通胀来源于耐用品,其需求价格弹性较高。本轮通胀是极其不均衡的,我们发现商品通胀、服务通缩的特征,商品分项下耐用品的拉动大于非耐用品的拉动,考虑到耐用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高,这意味着在a)中所述的传导机制被放大,这会对当期消费形成抑制作用。

d) 过剩转向稀缺。2021年10月9日期《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封面文章小标题写道“Scarcity has replaced gluts as the biggest impediment to global growth”,次贷危机以来的供过于求局面正让位于当前的供不应求的局面,短期比如在二手车等耐用品市场上可能起到主导作用,它并不会通过—我们熟悉的方式—抑制、刺激消费来发挥作用,而是通过无法提供可交易的商品或服务的方式—我们陌生的方式—来影响经济增长、企业利润增速等决定资产估值的重要因素。

风险提示:(1)全球“再通胀”超预期;(2)以Delta为首变异株对经济活动影响超预期;(3)地缘风险超预期。

声明:本文由网站用户竹子发表,超梦电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如发现文章、图片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2月23日 17:19:36
下一篇 2023年2月23日 17:29:4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